歐美亞各國驗光制度的比較

歐美亞各國驗光制度的比較 (2001年)
摘自於當代眼鏡雜誌
資料提供/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助理教授 蕭清仁

 

臺灣現有的驗光師 各從哪些國家學技術(美國 菲律賓 加拿大大陸 日本…) 哪些單位學的 結業或畢業後拿到什麼樣的文憑大約又有多少人呢?現在自稱驗光師的人在臺灣有多少人呢?

在2001台灣視光學教育研討會上,特別邀請香港理工大學胡志城院長及葉健雄教授主講北美視光學教育體制及香港、紐澳視光學教育及證照制度,獲得各界熱烈迴響。為讓國內業者能更深入了解世界各國視光教育體制的推動情形,學習其長處以做為國內驗光師推動範本。本刊特別商請中山醫大蕭清仁老師提供相關資訊,深入講解,以饗讀者。

在美國、加拿大,眼視光醫師、醫生、牙醫都是健康專業人員。他們必須接受專門教育,具備有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能,才可稱為健康專業人員。

北美

視光護理領域的三大主要群體為:眼視光醫師、眼科醫師、配鏡師。這三者必須一起合作,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另外,眼視光醫師和眼科醫師的助理也相當重要。

視光師:第一個與病人接觸者。

提供基礎護理,診斷、治療和處理視力疾病。也處理眼部相關結構所引發的全身疾病,他們為患者配藥以協助診斷眼部問題,並開處方以治療疾病。他們常常為白內障、雷射視力矯正手術和外科手術病人做術前和術後的護理。例如診治眼科疾病:青光眼、視網膜病變、斜視和弱視。全身疾病:HBP、高血壓。視力疾病:近視、散光、遠視、也有聚集和調節視力的能力。

根據一九九八年統計顯示,在美國有三萬一千名眼視光醫師,在加拿大有三千名眼視光醫師,但美國的人口是加拿大的十倍,而眼科醫生在美國有一萬四千人,加拿大約八百名,所以美國比例上是二個眼視光師對一個眼科醫師,在加拿大是四比一。這個比例在每個國家都不同,如英國是六比一,當比例愈大時,眼視光師的工作範圍便更大。

由於眼科醫師比例少,所以當民眾有眼睛方面的問題時,會直接找他的眼睛家醫–眼視光醫師,當視光醫師檢查結果,認為需轉介眼科醫生時,便會直接代為安排,甚至比患者自己去看眼科醫生時間來得快,因為眼科醫師工作時間常常已安排至二、三個月後。當專業的眼視光師檢查後,告知眼科醫師是急需處理的患者時,便是非常確定的事實,眼科醫師決不會懷疑或需重新檢查,便會緊急安排處理。所以民眾一般有任何的眼疾問題 ,第一個會想到與他熟識的眼睛保健人員∣眼視光醫師。

眼視光醫師的工作程序:

1、病史:詢問病人全面的健康,尤其是遺傳或已確認的眼疾。

2、檢查:尋找病人的異常狀況,如誤差,眼部腫大等。

3、肌肉測試:肌肉的強弱與正常性。

4、神經測試:檢查視力,視覺調節功能,乳狀突起的反射不正常的眼球抖動。

5、使用直接或間接的檢眼器來觀察有無異常,如出血。

視光師的工作是診斷、治療、處方、隱形眼鏡。在美國、加拿大第一次檢眼時,一定要放大瞳孔。若有需要,視光師協助患者驗配眼鏡、鏡片,矯正低視力患者、運用眼球運動治療雙眼視覺問題等,甚至會開處方對眼疾作藥物治療。另外,視光師在開立隱形眼鏡處方箋時,需先檢查患者眼睛健康情況、眼球弧度等條件和適合度,以尋求適合的隱形眼鏡,維護民眾眼睛健康。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可經由眼視光師的篩查,早期發現轉診治療,有效預防。

轉診介紹包含向其它專業人員轉診及接受來自其它專業人員的轉診。在向其它專業人員轉診方面,包含1、向內部轉診:向同業轉診。2、家庭醫師、內科醫師:高血壓、糖尿病患者。3、眼科醫師:白內障外科手術、視網膜疾病等。接受來自其它專業人員的轉診,包括1、家庭內科醫師:視力測試、糖尿病人、高血壓患者。2、眼科醫師:視覺療法、特殊隱形眼鏡配戴、視力恢復等。3、小兒科醫師:視覺療法、弱視和斜視的治療等。4、心理學:研究與眼有關的問題等。範圍相當廣泛,與醫師充分合作,發揮醫療分工,專業領域各自專精發展的良好效果。

根據一九九八年統計顯示,每位視光師平均客戶是二千二百五十至二千五百人,患者看診間距大約為十九個月︵即一年半︶,眼視光醫師每天工作八小時。為何眼視光師一年只看二千多個病人呢?便是因為檢眼需耗費較多的時間,平均一位患者需半個鐘頭至一個鐘頭。

美國與加拿大的眼視光醫師每年都需接受持續教育,不然將被吊銷執照。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還規定一年看診時間不能少於三百小時,和二十小時的持續教育課程,除此之外,另有其他不同的要求與規定。

視光醫學院即是訓練眼視光醫師的場所,學院要獲得承認,必需經由美國州立視光學公會指派一群人至學校謹慎評估、審查後,才可獲得認可。在北美人士認為要成為一位專業人士,需先有成熟的身心,所以需完成大學教育後,才可進入視光學院就讀,至少需受四年教育,畢業後才可成為一名眼視光醫師,而在加拿大規定就讀大學二年即可申請就讀視光學系,不過一般還是以大學畢業後再進修者較多。

目前美國有十七所視光學院,有公立的、州立的及私立的學院及大學,每年有一千一百二十五位視光學專業人士畢業。(加拿大有二所視光學院,一所是英語系:University of Waterloo,每年招收六十名學生、另一所是法語系:Montreal University,每年招收四十名,所以加拿大每年只有一百位眼視光師畢業)。而在美國每年約有五百五十位人員退休,所以平均而言,每十萬人有十個視光師,即一萬人由一個視光師服務。所以,學校是嚴格控制專業人員進入市場的一個管道,掌控市場秩序。

另一個掌控市場供需的便是州立視光學公會,每個州或省的公會,會依據當地的需求來決定考取人數以及考試的難易度,嚴格控制眼視光師品質。

 

眼科醫師:第二類視力護理提供者。

眼科專家,接受一般大學教育畢業後,再接受四年醫學院教育,之後還需在眼科專科學校上課與實習三至五年後,才可成為一位專業眼科醫生,所以他們所受的教育是相當嚴格,要培養出一位專業人員是相當不容易之事,不論時間或成本都相當高。

他們的工作是檢查眼疾並用外科手術、藥物或折射方式處理。一般來說,主要以開刀、用藥為主的治療工作。服務範圍包含視力測試︵包括折射度和色盲︶、眼科疾病的評估︵包括DEF和眼壓︶、雙眼視力異常的診治、眼鏡處方、隱形眼鏡處方、近視的控制療法︵包括改良兒童視力︶、公共教育和諮詢、引介給其它專業人員等。

依據美國或加拿大的一些州或省規定,如溫哥華法律,眼科醫師只允許從家庭醫生或視光師處接受轉診病人,不可自己接受新病人掛號看診。透過眼視光醫師或家庭醫師的詳細檢查及病例報告後,眼科醫師可在最短時間內了解患者的問題點,對症下藥,縮短看病時間,也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因為有些患者並不需經由眼科醫師便可矯正治療。因此,透過視光師的轉診介紹,加強了兩者的合作關係,並節省了政府的健保預算︵因為政府付給眼科醫師的健保費用較眼視光醫師高︶。

 

配鏡師:指技術師,他們通常在零售店工作,接受來自眼視光師或眼科醫師的處方。他們不僅為客人磨鏡,也推荐各種款式的鏡片、鏡架,並調整眼鏡。

根據某些州或省的法律規定,配鏡師要接受一年半至二年的專業課程學習︵在大學教育裏的短期課程︶,通過考試後方可取得證照。所有眼鏡店必須要僱用合格的配鏡師,但他們不能為客人作眼睛折射度的測量。此外,也有一些人不到眼鏡店工作,而到眼科醫師和視光師診所做助理。

眼視光師及眼科醫師可稱為維護視力健康的專業人員,是因為他們接受正規、嚴謹的訓練和教育,他們具有組織的協會管理規範,如加拿大︵美國︶驗光協會和加拿大︵美國︶眼科醫師協會,而配鏡師只能稱為專業人員,他們比較商業化一些,因為他們在零售店工作。

 

香港

香港在一九八○年獲得香港政府立法通過,設立﹃視光師法﹄,但一直到一九九六年才開始正式實行,使視光師成為專業的健康維護人員。所有在眼鏡店工作者都必須有視光師執照才可工作。

香港理工大學是香港唯一的視光師培育場所。在一九七三年時,原本欲在香港大學設立視光學系,但當時香港大學欲先設立牙醫系,無法同時設立視光學系,因此推薦至香港理工大學,所以後來在一九七八年時,視光學系便在香港理工大學中設立,成為香港唯一的視光學教育中心。

在香港必須接受十三年基礎教育後,才可進入視光學系就讀,與英國制度相同。每年只招收三十位學生。學士學位畢業後,可選擇進入職場就業或者進一步往研究所繼續深造,攻讀PhD,在香港每年亦只招收三至四位研究生。

教學人員包括有三位教授、二位副教授、五位助理教授、一位講師、一位助理。而在附設診所方面,有四位專任的視光師、一位經理、二十位兼任視光師、還有二位兼職的眼科醫師。在研究方面,有十位研究人員,另外,還有來自國外及其他學校的支援教授,教學資源相當豐富。

附設診所可讓一般民眾預約,每年看診病人大約超過一萬三千人,當初的投資額是三百萬美元,有一間病人等待區、二十三間看診診療室、三間研究室。香港理工大學認為學生應該有使用不同的儀器設備的經驗,所以在每間診療室的儀器廠牌皆不同,當學生在輪流實習時,便可使用到不同的儀器設備。

目前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的方向有兩個,一是為什麼中國人近視率遠盛歐美,第二是人變老的時候,為什麼視力為變差?在明年度的世界視光研討會中,將會提出討論。

現在香港的人口為六百七十萬人,以一比一萬的比例來看,需要六百七十位視光師,而目前大約只有五百多位視光師,市場尚未達飽合,所以畢業生的就業率達百分之百,大約還需十至二十年時間,就業市場才會達到飽合狀態。

香港視光師共分四級,但全部統稱視光師,目前市場狀態如下:

一級視光師:四百人。

二級視光師:一百五十人。

三級視光師:一百人。

四級視光師:一千二百人。

一級視光師為正規視光學系學士學位畢業,工作範圍最大,可用診斷性藥物,每次的看診收費大約在一百五十至三百港幣之間︵即台幣六百至一千二百元︶,大部分都是自行開業,但也有些受聘於醫院或眼科醫師,薪資所得每月大約為一萬九千元港幣。截至目前為止,共有五百位畢業生,其就業狀態如下:

私人診所:百分之九十。

醫院、公立機關:百分之五。

INDUSTRY:百分之二。

其他:百分之三。

而第四級視光師是在法案通過前,已在眼鏡行業工作者,都可獲得工作保障,列為四級視光師,所以目前這個層級的人數最多,但若未持續進修,提升層級,終將遭市場的自然淘汰。

但這樣的分級制度,對一般的民眾而言,是全然陌生的,無法知道其中的差別,因此也很難發揮立法的效用。

 

英國

統稱為眼配鏡師︵Ophthalmic Optican︶ 。需在大學學習視光學課程,至少需三年的學習課程,並且經過一年的實習與訓練,才可獲得印有其名字的信封,成為學院的一員。

除了取得學位資格外,要取得專業的ophthalmic optician,還需加入光學協會,由協會統一專業管理。

 

中國大陸

沒有政府或協會管理。直到三、四年前,才有中山醫大成立視光學系,每年招收二十位學生。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他們需接受醫學院五年的教育課程,在前三年學習的課程皆為基礎醫學課程,至四年級時才選擇將來欲發展的方向,如視光師、眼科醫師等,畢業後便是該行業的專業人員。

 

澳大利亞

建立於一九二○年,為四年視光學系課程,取得學士學位,經由政府與協會的管理,方可稱為視光師。與英國、香港相似,但澳洲制度建立較久,也較為健全。

課程如下:

第一年:基礎科學∣光學設備、生理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解剖學。

第二年:基礎視光學∣視覺學與實驗、視覺解剖學、生理學。

第三年:臨床視光專業課程與臨床訓練。

第四年:診所實習。

 

新加坡

在八○年代初期,新加坡因為隱形眼鏡開始生產大瓶生理食鹽水而產生問題,所以新加坡政府衛生單位才開始注意視光問題,進而發現那些教民眾配戴隱形眼鏡的從業人員,都沒有接受正規的教育,因而要求新加坡國立大學設立短期課程,教育從業人員,但這所大學並不願設立視光學系,所以後來由新加坡理工大學接手,設立短期課程。至今新加坡的視光學仍是三年期的短期課程,每年招收四十名學生,等於是高二結束後進入技術學院,為非正規的學士學位課程。

 

台灣

雖然一共將近六千多家眼鏡店和二萬多從業人員,台灣目前並沒有任何正式的視光或驗光執照.至於教育,在大學方面有中山醫大.職業專科學校方面,有樹人醫專和仁德醫專.

 

※各國視光學教育制度

國家 學制 學位
北美 學士後4年 OD(眼視光醫師)
英國 4年 學士學位
澳洲、紐西蘭 4年 學士學位
香港 4年 學士學位
菲律賓 8-12所,非學士學位
日本 4年 學士學位
新加坡 3年 非學士學位
馬來西亞 以前3年,現在4年 學士學位
印尼 2年 非學士學位

 

視光學系教育特色:

1、類似牙醫學系

2、視光學系的老師與學生比例高:要比一般科系的比例來得高,平均為一比三,一個老師對三個學生。

3、投資設備昂貴:以香港理工大學為例,成立視光學系投入金額為八千萬台幣,經濟因素是成立視光學系的一大要素。所以基本而言,私立學校設立視光學系的經濟效益不高,應在國立或公立大學中設立最為適當,可透過政府支持來強化教學資源。

4、專門分科:可區分為隱形眼鏡、兒童近視、低視力等,走向專精。若一個學系沒有任何的研究成果,是很難得到認同。

 

總之,眼視光師要成為一位維護健康的專業人員,必需要有1、正規教育體制。2、具有組織的公會及協會掌控管理。3、公眾及政府的認可。三者具備,眼視光師才會受人尊敬、有力量,在諸多的國家中皆是如此,如香港、北美等國家。台灣現在應致力教育工作,並敦請政府立法,設立﹃驗光師法﹄,促進醫療分工,走向專業化。

 

 

蕭清仁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